赋能产业“蝶变”激活发展引擎
市工信局全力推动产业“向智”“向新”“向绿”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工信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顶层谋划、梯度培育、协同联动三大举措,将数字化转型与新型技术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有效衔接,传统制造业通过“智改数转网联”实现价值跃迁,推动产业焕发新生机,不断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产业研究院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2家,数量均居省级前列。
“向智”
打造智能制造驱动“新引擎”。市工信局以应用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为抓手,构建阶梯式智能制造赋能体系。2024年以来,全市推动84家企业建设107个智能制造项目,培育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1家,累计培育河南省先进级智能工厂31家、省级智能车间(工厂)144家,打造省级优秀智能应用场景26个,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全市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方程式”。该局加快部署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催化”激活产业变革“化学反应”。卫华重型机械基于AI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智能起重装备,起重机运行效率提升30%以上,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在国家核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广泛应用。心连心集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深度改造仓储管理体系,仓储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物流成本降低20%。
构建互联平台“新载体”。该局聚焦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链、信息链,发挥链主企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累计接入各类设备4.59万台套,开发工业模型181个,实现化工、起重装备、振动筛分等重点产业链全覆盖,为1464家企业提供设备管理、生产优化、供应链协同等“一站式”服务,助力数字化转型发展及数字产业培育。
“向新”
顶层谋划,筑牢产业“向新”发展根基。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支持产业研究院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构建涵盖财政、金融、人才等13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市工信局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围绕“542”产业发展需求,共建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夯实产业创新基础。
梯度培育,激活创新主体发展动能。市工信局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突破了再生聚酯制备技术、病毒灭活新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华兰基因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获批成为全省首个单克隆抗体药品。
协同联动,构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若干措施(试行)》,印发《新乡市校企校地合作省外高校对接工作百日攻坚行动方案》,举全市之力赴全国各地高校开展校企校地精准对接。今年以来,该局已举办2场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向绿”
健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市工信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理念,持续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印发《新乡市绿色工厂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强化绿色制造示范引领,指导企业对照标准促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74家、绿色园区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0家;3家企业获评河南省“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2025年,新增50家企业(园区)进入省级绿色制造公示名单,数量居全省前列。
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该局强化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双轮驱动”,推广节能低碳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累计对90余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按时完成50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整改工作。该局全力支持我市从事废钢铁、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提产增效;云通再生资源、城矿实业获评废钢铁再生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科隆电源材料、中鑫新材料、中鑫电池科技等3家企业获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延津县资源循环再生园、长垣市资源循环再生园先后获评省级循环再生工业园,延津县固废循环再生产业集群获评2025年度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