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前三季度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2013年11月5日)
201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复杂环境,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全力以赴稳增长、保态势,抓创新、促转型,惠民生、促和谐,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呈现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总体来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坚实,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巩固。
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98.5亿元,增长9.0%,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与上半年相比,GDP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2013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510.6万亩,增长0.6%;实现夏粮总产231.1万吨,达46.2亿斤,增长1.1%。夏粮总产实现“十一连增”,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夏粮亩产452.7公斤,连续两年稳定在450公斤以上,增长0.5%。秋粮总产与去年相比,有望持平略增。全年粮食总产量可望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前三季度实现猪、牛、羊、禽等肉类总产量28.2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26.4万吨,增长1.3%;牛奶产量27万吨,增长4.0%。其中,生猪存栏351.4万头,增长6.9%;出栏265.7万头,增长4.7%;猪肉产量19万吨,增长5.3%。
(二)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月度变化显示,自5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持续下滑;至7月份达到低点,累计增长10.8%;8月份之后,累计增速逐渐回升,9月份累计增速回升至11. 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速比较稳定,前三季度增长12.5%,从5月份起,累计增速一直在12.5%左右徘徊;轻工业增速有所回升,其中,8月份累计增长8.5%,累计增速较 7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9月份累计增速再次回升至9.5%。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速不断下滑,前三季度增长16.0%,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和一季度下滑4和18.4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增速不断上升,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和一季度上升4.2和12. 2个百分点。从重点产业看,战略新兴产业与优势支柱产业增速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全市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和煤化工等战略新兴产业增长17.9%,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6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分别较 7、8月份上升1.2和0.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长20.9%,累计增速分别较7、8月份上升1.8和0.6个百分点。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制冷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增长14.4%,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稳定在21%以上。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4.3亿元,增长2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7.9亿元,增长10.6%;第二产业投资606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投资480.5亿元,增长28. 3%,是带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增速高于全市投资水平6.5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2.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1.5个百分点。从投资规模看,前三季度全市施工项目1065个,亿元及以上项目520个,占全市施工项目总数的48.8%;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87.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七成;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2.2%,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4个百分点。从工业投资看,年初以来投资增速不断上升。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06亿元,增长17.7%,创年初以来新高。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长15. 9倍,家具制造业投资增长5.4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9倍,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增长1.7倍,造纸及纸制品业投资增长1.3倍,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 1.2倍。
(四)社会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增长13.8%,上半年增长13.5%,前三季度增长13.6%,累计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持续保持全省第4位。截止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实现零售总额438. 8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7位。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突出,前三季度实现零售额170.9亿元,增长18.7%,增速比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的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8.9%,所占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4 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对全市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拉动全市零售总额增长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中,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60.6亿元,增长20.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重点监测的零售产品显示,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87.9 %,汽车类增长26.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2%,中西药品类增长23.6%,书报杂志类增长2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9.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19.6%。
(五)货币投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均超千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1717.4亿元,增长15.9%;各项贷款余额1020.1亿元,增长 16.1%。各项存款中,单位活期存款余额310.1亿元,增长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077.2亿元,增长15.0%。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566.5亿元,比年初增加66.2亿元,其中,单位短期经营性贷款余额441亿元,比年初增加50.9亿元,占短期贷款余额总量的 43.2%;中长期贷款余额434.8亿元,比年初增加77.5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66亿元,比年初增加44.9亿元,占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总量的58.0%;固定资产长期贷款额达到185.29亿元,比年初增加22.1亿元,占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总量的 28.5%。
(六)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 %,涨幅一直控制在3%的温和通胀水平之内。分地域看,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2.7 %。分类别看,监测的八大类中,除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6%外,食品类上涨6.3%,烟酒类上涨1.2%,衣着类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2.3%。与此同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9亿元,增长22.1 %;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3位,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连续三个月保持在22%左右。其中,税收收入73亿元,增长21.7%,增速连续五个月保持在20%以上;税占比达到73.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稳步增加。前三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2.2亿元,增长14.8%。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32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2.4%,增长20%,增速比全市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水平高5.2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表现的突出特征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是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平稳运行是指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主要指标增速波动不大。从GDP来看,一季度增长9%,上半年增长8.5%,前三季度增长9%,基本上在0.5个百分点之间波动。从物价来看,总体表现也是稳定。2月份以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幅度一直保持在2.5%-2.8%之间。同样,消费品市场总体也表现也很稳定。1-2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一季度达到13.8%,上半年为13.5%,前三季度为13.6%,累计增速总体波动幅度也保持在0.3个百分点之内。
稳中有进是指经济平稳运行中,主要产业以及集聚区保持较高增速。从主要产业看,前三季度全市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和煤化工等战略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9%,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9%,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6个百分点。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制冷三大优势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9.5%,增速比全市投资增长水平高7. 7个百分点。从集聚区看,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稳步推进。前三季度, 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亿元及以上项目272个,占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总数量的5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5.9亿元,增长27.7%,增速比全市投资水平高5.9个百分点。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高。前三季度,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
稳中向好是指主要指标增速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显现触底回升态势。从工业用电量看,累计增速由1-2月份的9.2%急剧下跌至上半年的1.1%之后,1-7月份有所回稳,继续保持在1.1%,8月份之后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回升至2.7%。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自5月份开始,累计增速持续下行,7月份累计增速下行至10.8%,8月份之后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回升至11.3%。从主体税种看,一季度增长6.8%,1-5月份突破10%,上半年增长11.6%,前三季度增长13.8%,呈现逐渐上扬之势。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来看,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基础尚不巩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逐步回升过程中有效需求仍显不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月度变化显示,自5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持续下滑;至7月份达到低点,累计增长10.8%;8月份之后,累计增速逐渐回升,9月份累计增速回升至11.3%。然而,在工业生产触底回升的过程中,整个工业企业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2%。3 月份以来,累计增速继续呈现下行态势,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下降5.2和1.2个百分点。同时,从增值税增速来看,1-7月份增长-0.5%,8月份之后,随着营改增政策实施,1-8月份增长0.5%,前三季度增长1.3%,增速有所好转,但总体仍然较低。这反映出,企业家的未来预期向好与生产动能增加和消费者对市场前景预期的持续观望正在僵持。
(二)工业生产稳定回升的基础目前尚不巩固。尽管从工业用电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变化来看,至9月份为止,全市工业用电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势头较好。然而,从工业用电量增速来看,最近两个月的回升主要受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带动。前三季度,全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增长1.5%,累计增速分别较7、8月份上升7.0和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采矿业用电量增速仍然维持在-2.4 %左右的水平,制造业用电量增速相对较好,但也连续三个月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二者增幅上下波动均在0.3个百分点之内。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33个行业大类当中,累计增速正增长行业7月份为25个,8月份缩小至24个,9月份缩小至23个;当月增速正增长行业数量也不容乐观,正增长行业数量由8月份的26个缩小至9月份的24 个。
(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9月份出现明显下滑。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连续5个月保持在23.5%左右,然而,从新乡的情况看,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累计增速与全省的保持平稳相比,较8月份出现明显下滑,累计增速由8月份的23.1%下滑至9月份的21.8%,下降1.3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8月份明显下滑受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双双下降影响。前三季度,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7%,累计增速较8月份上升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6%和28.3%,累计增速分别较8月份下降6.9和4.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中,由于第一产业投资不足40亿元,而第三产业投资高达480亿元,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下滑是导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的主要因素。细究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下行主要受批发零售业、道路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业等行业投资增速下滑影响,这7个行业合计,前三季度完成投资占第三产业完成投资的四分之一,而其累计增速却分别较8月份下降了6.1、3.9、3.0、36.2、11.1和47.9个百分点。
(四)与全省相比部分指标前三季度增速明显偏低。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 %,进出口总额增长10.6%,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5.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0.3、1.7、4.0和2.8个百分点。尤其是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来看,截至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低于全省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及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累计增速则是自年初以来,一直低于全省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中,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累计增速,前三季度全市增长32.2%,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月份以前的高于全省水平进一步恶化为4月份之后的连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累计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经由4月份的2.9个百分点扩大到了9 月份的13.4个百分点。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速在全省位次,相应地,也由年初1-2 月份的全省第3位后移至前三季度的全省第15位。与此同时,从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规模来看,全市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规模增长11.7%,与全省的19.1%相比,低7.4个百分点。
(五)前三季度部分指标增速与年度目标相比差距较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为16.0%。然而,从前三季度的完成情况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年目标低1.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全年目标低2.4个百分点。年初发改委预测,全年要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3%的目标,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的情况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需要达到15%。然而,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1.3%,与预期增速尚有3.7个百分点的差距。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发展趋缓、国内节俭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全省增长13.4%,新乡增长13.6%,均告别了过去较高的增速。再加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运行的平稳性,全年16%的增长目标也很难完成。
四、促进全年目标实现的建议及加快发展的措施
促进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及加快经济增长,需要放眼长远,长短兼顾,对症下药。结合当前情况,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建立四季度目标完成攻坚计划。针对GDP全年增长10.3%的目标,宜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应对:一是以提升工业用电量增速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照年初发改委预测,要完成GDP增长10.3%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需要达到15%。结合9月份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11.2%,导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1-8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的情况推算,后三个月工业用电量当月增速需要达到45%,才能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接近15%。照此推算,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速需要达到13%,亦即全年增速需要在前三季度累计增速的基础上提高10.3个百分点。即使要完成百日攻坚计划确定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的目标,按照当前情况估算,后三个月工业用电量当月增速也需要达到11.2%。二是进一步保持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基础数据增长速度。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8.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9.4%,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5.2%,道路运输客货运总周转量增长11.2%,不含电信的营利性服务业营业税增长16.8%,银行及其他金融营业税增长9.2%,金融业存贷款余额之和增长16%。在这些指标的支撑下,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左右。要确保全年GDP增速实现好的结果,这些基础指标增速需要继续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方面,受政策及整个经济形势影响,需要通过鼓励高端餐饮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消费企业转型、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新型消费等措施予以推进。
(二)继续强化项目带动作用。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是要紧紧抓住项目这个具体抓手,坚定不移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举措,突出集群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和战略合作,全力引进一批支撑能力强、带动能力大的项目。二是要紧紧围绕全市发展目标开展项目工作。分门别类,有重点、有前瞻性地抓好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尤其要关注10亿元以上项目的进展情况,增强项目意识,建立推进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进度,掌握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与方向,积极协调推进。三是要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在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新乡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乡发展格局中、产业培育状况以及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前瞻性地谋划一批投资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战略储备项目,以利于支撑未来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现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际上就是在现在产业的基础上,打造未来的新增长点。一是做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工作。拿电动车产业来说,新乡已经有两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是河南富源鑫洋车业有限公司和泰坦(河南)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因此,新乡要以这两家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新乡电源产业优势,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使新能公司尽早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时进入统计库。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围绕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要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推进工作。根据平原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各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安排,努力围绕“四集一转”要求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集聚区发展水平,提升各集聚区发展质量。
(四)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100号)要求,省统计局已经建立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统计调查体系及评价方法。同时,省统计局在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工作基础上,已经建立城市新区调查体系。这些工作,都将纳入未来的考核评价工作当中。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健全统计机构,增强统计队伍,为统计调查及统计评价的顺利开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继续着力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一是做好生产要素调度工作,切实保障好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要关注受需求不足影响的一些企业的困难。二是加强与各大金融机构和信贷组织的沟通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的信贷投放,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三是引导企业把投资与调整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投资项目。四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增强企业需求。五是继续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企业获得所需人才,努力解决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六是建立房地产供需调整机制。着力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县域房地产建设,稳定购房者消费预期和企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七是加强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监、发改、统计等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出台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优惠政策,鼓励够条件的企业申报进入“三上”企业库,做到“应入尽入”,切实反映新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