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前三季度新乡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恢复向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呈现出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的态势。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564.76亿元,同比增长1.1%,较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4.0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110.01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1210.72亿元,增长2.5%。
一、供需两端持续恢复,经济运行稳中加固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全力以赴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秋粮丰收在望。全市秋收基本结束,秋粮面积继续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秋粮增产趋势明显,预计全年粮食产量仍将保持在90亿斤以上。蔬菜供应稳定。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0.4%。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全市持续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把纾难解困与扶持企业做优做强有效结合。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1%,较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制造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0.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增加值占比居前5位的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保持同比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2%、6.1%、1.8%,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6.0、1.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虽同比下降2%,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4.3个百分点,这5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3.7%,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1.2个百分点。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农副食品加工业6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6%、10.3%、7.5%、1.8%、1.0%、0.3%,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5、10.2、7.4、1.7、0.9、0.2个百分点,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个百分点。
服务业稳定恢复。随着各项稳经济扩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服务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带动服务业生产加快恢复。规模以上服务业降幅收窄。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比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10大行业门类中有5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实现增长。交通物流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2.1%;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80.1%。文化娱乐行业蓬勃发展。1-8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40.5%。经营贷款需求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经营贷款和长期经营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3%和21.2%,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
重点领域投资回升。“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不断深入,有效发挥了稳经济、扩投资、增动能的重要作用。重大项目拉动有力。前三季度,全市在建项目1110个,较上半年增加328个。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556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8个,较上半年增加114个,完成投资增长3%,比上半年加快25.8个百分点,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20.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回升。前三季度,全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2%;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2.8%,提升到26.5%,占比提升3.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3倍,道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 23.1%。汽车、化工、医药相关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汽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2%,占全市投资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3.6%,占全市投资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占全市投资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全市着力引导消费预期,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落地显效,内需潜力有效释放,消费市场活力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04亿元,同比增长3.7%。升级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96.5%、37.4%、13.3%、11.5%。出行类商品销售旺盛。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二手车、新能源汽车、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9.9%、31.3%、34%。文化类商品市场蓬勃发展。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1.3%、12.5%。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显现。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前三季度,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2%,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0.3%、20%、2.7%,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5、5.5、1个百分点。网络化消费加速成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彰显较强韧性。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0.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9.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18.1个百分点。绿色产业较快发展。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增长6.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4个百分点。绿色升级类产品销售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31.3%。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领域投入加大。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251.69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1.3%,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同比增长38.1%,较上半年加快15.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提升至4.4%,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类等分别上涨3.7%、2.8%、0.1%,交通和通信、衣着、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食品烟酒类等分别下降2.9%、2.4%、0.9%、0.8%、0.2%。
财政金融平稳运行。税占比持续优于全省。前三季度,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36亿元,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125.13亿元,增长7.8%,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6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金融信贷运行平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52.58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13.35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回升态势好于上半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发展潜力持续释放,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暴露出投入产出不匹配、产业发展不平衡、回升基础不稳固等问题,尤其是工业作为经济的“压舱石”,还面临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局面,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四季度是“一季管两年”的关键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项目建设要抓攻坚,拼速度。现阶段,扩大项目投资仍是稳增长、蓄动能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要坚定不移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将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放在四季度工作之首来推进,抓开工、抓在建、抓投产、抓储备,以高投资增速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引擎。二是招商引资要抓落地,拼个头。决胜四季度,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方面要实现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另一方面要深挖项目源,为明年招商引资奠定基础。三是工业经济要抓效益,拼后劲。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亮点,目前的问题是产值不足、效益不好。对此,四季度要把工业增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技术升级,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集群优势持续凸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四是促进消费要抓活动,拼多元。要在提振消费、促进消费上持续发力,加快营造多元化、多层次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提质、推动消费扩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