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新乡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稳定向好的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拼经济、铆足干劲促发展。在各项政策措施协调推动和市场主体不懈努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同时,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恢复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806.8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65.1亿元,同比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412.54亿元,同比增长4.6%。
一、农业生产总体稳定
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冬小麦长势总体良好,春耕备耕有序推进。据调查显示,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小麦苗情转化持续向好,4月中旬一二类苗占比已达97.6%,略好于去年同期,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猪牛羊禽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生猪产能平稳恢复。
二、工业生产稳健回升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居全省第13位。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9.4%,制造业增长4.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多数行业保持增长。35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57.1%;有17个行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重点行业带动明显。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合计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9.2%,分别增长9.5%、6.9%、13.5%,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110.3%。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发展迅猛。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4.5%;股份制企业下降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66.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221.9%。中小型企业拉动效能凸显。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9.3%,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5.5%,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24.8%。
三、服务业明显回升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2022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迅速恢复。一季度全市公路旅客、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84%、20.3%,客货运总周转量同比增长2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其中,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10.5%。接触型服务业增长较快。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分别增长5.1%、6.1%,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5和1.5个百分点,比2022年全年分别加快11.6和8.6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主要行业明显恢复。1-2月,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3%、18.5%。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发力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1-2月加快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比1-2月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38%,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1.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6%,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个百分点,比1-2月加快14.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5.1%、289.2%、14.7%。社会领域投资显著提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投资分别增长128.5%、110.9%、56.9%、42.6%。投资增长动力不断加强。全市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4.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全市在建项目87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18个,比1-2月增加194个,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5.8%。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55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1.4%。
五、消费复苏势头强劲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83亿元,同比增长8.3%,比1-2月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22年加快6.3个百分点;其中,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提升9.2个百分点。近八成商品零售保持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的23类商品中,18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78.3%;13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2022年加快,回升面达到56.5%。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9%、23.5%,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9、13.5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需求回暖。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9%、21.4%,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9、11.4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增速7.5、15.6个百分点。
六、财政金融总体平稳
税占比持续优于全省。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2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3.5%,居全省第10位,税收收入完成47.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7.1%,优于全省4.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5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0位,增长1.6%,居全省第14位。金融信贷支撑有力。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77.8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14.3%,较去年同期提高1.8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2.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各项贷款余额3190.2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3.1%,较去年同期提高0.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3.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
七、新动能稳步增强
新增一套表调查单位明显增多。一季度,全市新增一套表调查单位115家,同比多增1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新增40家,零售业新增27家,批发业新增23家。新技术新产业增长较快。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15.6%,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1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6.3%,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1、13.2个百分点。新模式新兴消费较快发展。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3%,3月当月同比增长22.6%。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40.1%、49.6%、25.2%,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30.1、39.6、15.2个百分点。绿色转型稳步推进。一季度,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9%;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2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5%。
八、市场活力继续提升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2.45万个,同比增长31.3%;存量市场主体57.54万个,同比增长16.8%。信贷需求有效释放。一季度,全市住户贷款中的经营贷款342.81亿元,同比增长22.3%;企(事)业贷款1554.52亿元,同比增长15.6%。
综合分析,下阶段全市经济继续恢复具有比较好的条件,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压力加大。一方面,要看到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着一些有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有韧性。全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的态势也没有改变。二是政策支持有力度。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四个拉动”等政策组合拳的效应已经显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高的基础上,想实现持续性的较高增长难度更高,挑战更大。下一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高度重视和果断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加大稳增长力度,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