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乡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是新乡发展历程中极为关键、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发展环境、诸多风险挑战交织,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压力迎难而上,破难题砥砺前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韧性,在巨大困难挑战中实现了平稳运行,特别进入下半年后,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呈现出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的态势,交出了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的发展答卷。
一、2023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347.65 亿元,同比增长1.5%,较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6.25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1420.84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630.56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占比为8.85:42.44:48.71。
(一)生产持续恢复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安全稳定保障。2023年,受连续降雨影响夏粮虽有所减产,但粮食总产量仍稳定在90亿斤以上,达到93亿斤。畜牧业生产平稳运行。全年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36.5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牛奶产量19.6万吨,增长14.7%。蔬菜供应稳定。2023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329.84万吨,同比增长2.2%;油菜籽总产量0.73万吨,同比增长7.4%。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全市持续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把纾难解困与扶持企业做优做强有效结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提升核心产业能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较上半年提高4个百分点。制造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4.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29.2%。重点行业保持恢复增长。2023年,增加值占比居前5位的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保持同比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4.1%、6.6%、2.9%,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5.6、1.9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虽同比下降6.3%、4.9%,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个、1.4个百分点,这5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2.8%,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0.8%。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力。202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08.2%。产品产销衔接顺畅。2023年,全市工业企业产销衔接同比改善,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3%,较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26个行业产销率较同期有所提升,占35个行业大类的74.3%。多数县(市、区)实现正增长。15个县(市、区)中,有13个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全市。
服务业稳定恢复。随着各项稳经济扩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服务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带动服务业生产加快恢复。规模以上服务业降幅收窄。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5%,比上半年收窄4.4个百分点。10大行业门类中有7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实现增长。交通物流持续恢复。2023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2%;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93.5%。文化娱乐行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35.8%。经营贷款需求增长。12月末,全市短期经营贷款和长期经营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3%和19.9%,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
(二)需求稳步改善
重点领域投资回升。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全市“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不断深入,有效发挥了稳经济、扩投资、增动能的重要作用。重大项目拉动有力。2023年,全市在建项目1363个,亿元及以上项目652个,较上年同期增加30个,完成投资增长1.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8.9%。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回升。2023年,全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2%;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3.2%提升到25.8%,占比提升2.6个百分点。汽车和化工相关领域工业投资高速增长。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2.2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9%。服务业投资总体平稳增长。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道路投资增长2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9倍。
消费品市场活力提升。全市着力引导消费预期,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落地显效,内需潜力有效释放,消费市场活力持续恢复。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0.32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七成商品零售保持增长。在限额以上单位的23类商品中,有16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69.6%。升级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烟酒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9.6%、51.4%、20.9%、20.8%。文化类商品市场蓬勃发展。限额以上单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4.8%、38.8%。出行类商品拉动作用明显。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30.7%,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5.7个百分点。
二、2023年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2023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同时着力深化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运行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一)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创新驱动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投入显著增强。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7.7%,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4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7.8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良好。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8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9.7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2.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0.5个百分点。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电子元件等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速,分别增长26.1%、8.3%。数字消费和数字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7%,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8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1-11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7.2个百分点。
(二)协调发展特点日益凸显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消费拉动,产业需求协调发展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聚焦优势特色领域布局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17%,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4%,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7%,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8.1%,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市工业技改投资、能源产业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0.2%、13.3%、3.3%,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5.8、1.7、3.1个百分点。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81,比上年缩小0.05。
(三)绿色发展底色亮丽
一年来,全市上下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绿色转型明显加快。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9%;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绿色产业较快发展。全年全市环保、邮政、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增加值增长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个百分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投资增长18.5%,高于全部投资23.9个百分点。绿色升级类产品产销两旺。全年全市锂电子电池产量增长63.3%,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0.6%。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太阳能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76.2%。
(四)共享发展步伐坚实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加大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民生补短板投资增长较快。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全年全市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7.6%,高于全部投资13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全市教育投资增长45.5%,较上年同期提高50.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不断增加。全年全市民生支出352.3亿元,同比增长6.1%,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1.9%,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五)财政金融平稳运行
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51亿元,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60.05亿元,增长5.7%,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66.3%,近五年始终维持在65%以上;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9.62亿元,同比增长2.7%。金融信贷运行平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20.26亿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68.8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三、2024年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展望2024年,全市发展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有利,经济持续恢复,增长潜力巨大,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2024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积极释放政策效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一是着力抓工业生产。稳工业就是稳经济大盘。要持续稳定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复苏回暖,确保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出问题,确保小微企业持续稳定生产经营。
二是着力抓好项目谋划建设。积极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谋划储备好2024年重点项目,加快推动项目早开快建,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切实用足用好投资这一操之在手的稳经济重要工具。
三是着力深挖消费潜能。进一步加快消费扩容提质,继续加大对商贸、餐饮住宿等实体经济的帮扶力度;积极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同时,要着力夯实消费基础,大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力促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实现促消费和稳就业之间良性互动。
四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牢牢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步伐。要加快换道领跑,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五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现代化新乡建设的新标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不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让市场主体发展更有信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用数字赋能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以“数据多跑路”换“企业少跑腿”,不断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