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乡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 2025-06-03 10:22:55 浏览 人次

  2024年,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生态环境状况

  2024年,我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0.7%,实现了“十四五”以来连续四年持续改善,优良天数同比增加7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天。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0%,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一是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印发《新乡市“5+1”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电力、水泥、石灰窑等“5+1”行业企业关停整合、更新改造、绿色创建;加快S227等城市外环路建设,推动河南晋开延化化工有限公司专用铁路等项目;谋划市区长距离供热工程,建成并网大唐封丘10万千瓦风电项目,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持续推进。大力实施工程减排,全年完成大气重点治理项目676个、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31家。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主城区重型货车绕行措施,鼓励工业企业“阳光运输”。持续开展扬尘、秸秆焚烧等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分级,累计创建A级企业49家、B级企业215家、绩效引领企业27家。科学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对6000余家涉气企业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二是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我市城市污水管网改造等11个省重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累计排查溯源各类入河排污口排口548个,其中59个排口需要整治,当年已整治完成57个。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130个乡镇级及以下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持续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和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涉水企业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偷排偷倒等环境违法行为。三是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做好耕地分类管理,加强耕地保护,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39个用途变更“一住两公”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强化在产企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全口径清单涉重金属企业的排查整治。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风险管控,动态更新我市关闭搬迁企业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加强对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全年完成108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13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5.9%,居全省前列。

  (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开展。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我市的15个问题,6个已完成整改,剩余9个均达序时进度。2021年省委环保督察反馈的3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8个,剩余1个已达序时进度。2021-2022年黄河警示片披露我市的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2023年披露的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三)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更足。一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国家碳达峰试点(新乡)实施方案》,持续推进长垣市、经开区、心连心化工、银金达集团等省碳达峰试点项目,建立“两高”项目逐级会商联审机制,年新增节能能力41.7万吨标准煤,碳减排108.5万吨。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和交易体系,推进卫辉市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圆满完成新乡市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和辉县市大北农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基地国家验收。三是持续壮大绿色生产力。7家企业(园区)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新增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9家、绿色供应链企业5家、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6个、绿色园区2个、“零碳”工厂2家、“超级能效”工厂1家。四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印发实施《新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一是实施全民绿化行动。完成新建绿化项目13个,新增绿地面积93.51公顷。全年完成造林6.71万亩,森林抚育5.02万亩。二是开展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排查发现各类环境问题45个,其中34个已完成整改。三是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完成611个水利部图斑复核任务,整治“四乱”问题172个。四是扎实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完成55条(段)河流健康评价。建成9条市级、9条县级美丽幸福河湖,天然文岩渠(长垣段)成功获评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黄河。五是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启动12个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项目,修复面积981亩。六是抓好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完成4个“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重点问题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地遥感问题线索核查整改工作。

  (五)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更加牢固。一是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排查企业3243家,发现并整改隐患284处。二是加强辐射安全监管,排查核技术利用单位724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07个,实现辐射事故零发生。三是提升环境应急保障水平,指导15个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和967家企业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并备案;与晋城市签订跨省突发水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协议;完善我市重点环境风险源清单、应急物资清单、应急队伍清单,摸清全市应急能力底数。四是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对全市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企业、各县(市、区)环境应急管理人员开展环境应急集中培训;在经开区平原湖组织开展我市“一河一策一图”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全市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与水平。

  下一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乡。